Tuesday, June 26, 2007

官場新景象

曾班子終於出爐。筆者一直認為去屆的曾班子絕不是特首所選,只是讓過渡期走得暢順一點,曾特首在去屆選擇全體留任。今次,他終於可以當家作出,可以選出他的dream group。

他任用了不少政務官出身的人士為局長,可算是一個穩當的選擇。回看董班子,他任用不少官場新丁。好處是淡化了官場官僚文化,引入商界的理念如效率、問責等。局長面對不但是公眾,還有一群接受多年固有官僚訓練的政務官,他們是政策執行者。可是,他們卻不必完全認同局長的想法,結果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形成政策執行與原目標不一致的情況。就如教育政策為例,原意是希望鼓勵老師增值,認識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可是,回到執行層面,卻變成教育官員質疑老師資格的局面。

看見蔡子的文章,同意他的說法。作為新一代的政務官,再不是坐在冷氣房想政策,而是走入社群,看看民間疾苦,才是最佳的公共行政。

--------------
蔡子強﹕「AO治港」新世代
【明報專訊】作者為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2007年6月26日


英格蘭球星奧雲,年紀輕輕,十七八歲便在英超和國家隊上陣,起初不少人批評他為「童子軍」,未夠資格,但最後,他以自己的出色表現,說服英國媒體一句說話:「If you are good enough, you are old enough!」

曾蔭權公布了新一屆特區領導班子,當中最大亮點,就是重新重用政務官(AO)作為骨幹,當中更起用了3位年輕、50歲以下的新紮AO。

「羅太辭職」和「童子軍」的雙重衝擊
過去一星期,隨教院風波導致羅范椒芬辭職,以及3位AO新星的破格擢升,都在AO圈子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和不安,過去幾天,多份報章分別引述了不少不具名的資深AO之不滿和怨言。
首先,羅太辭職,以及她在公開信的自白,導致一些AO埋怨在現時畸形政治制度下,公務員往往動輒得咎,更說出以後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以及「以後做AO無運行」這類晦氣話。至於林鄭月娥、鄭汝樺和邱騰華3位年輕新紮AO,被破格擢升為問責局長,則惹來官場,尤其是資深AO的竊竊私議,什麼「童子軍」、「白金升降機」等,對此頗不以為然。

這兩件看似獨立的事件,其實大可結合一塊兒看,都反映在政治轉型中,原有制度上的天之驕子,他們無所適從,因而表露出不安和焦慮。

羅太的問題不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更不是公務員要下台而問責官員平安無事,這完全是「偷換概念」。羅太被調查委員會以至公眾判決的「死因」,並非政策理由,而是用不當方式介入教院事務,手段失卻分寸。就如在政治制度並不畸形的國家例如美國,小布殊決定攻打伊拉克,而屬下搞出「特工門」這類醜聞和不當手段,因而被入罪,他們也不能推諉說,小布殊、政策主事者等逍遙法外,下屬反而「白狗當災」,這是最起碼的邏輯思維。更何,是羅太自己選擇辭職。

至於47歲當局長是太過年輕,未夠資歷﹖我聽了後只覺滑稽。大家不妨放眼看看世界:
甘迺迪是哪個年紀當美國總統的﹖是43歲﹗貝理雅是哪個年紀當英國首相的﹖也是43歲﹗克林頓則是46歲。就是連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也是在46歲當上民國大總統。近年,有一位捷克人Stanislav Gross,他更在35歲當上總理。從中可見,年輕化,根本已是世界政壇的大潮流。即使我們的《基本法》,也只是規定40歲便可當特區行政長官。

從「童子軍」到「小鹿班比」
由署任D6升至D9是「白金升降機」,難以令人心服口服﹖
當年初出茅廬的貝理雅,在老氣橫秋的工黨排眾而出,未幾選上首相,為夕陽遲暮的舊英倫注入一口強心針,最初也被譏為「小鹿班比」(Bambi),諷刺其幼嫩和缺乏資歷,與前述「童子軍」這諢號可說異曲同工。結果,貝理雅締造了英國的黃金十年,如果不是被伊拉克戰爭弄得灰頭土臉,絕不會落得如今收場,但我相信將來歷史對他的評價,會比今天的公平得多。
有人擔心新世代AO治港格局,會造成新的「擦鞋文化」,這其實不過是對過往官場一廂情願的美化。難道舊體制下就沒有出現過「手袋黨」、「馬房文化」等等﹖反而如今打開在公眾和媒體的目光下進行,或許還會較公平。

因為政治人才匱乏,政黨政治又備受打壓,令到可見的將來仍然會是「AO治港」。但這再不會是10年前躲在冷氣房、憑空構思什麼是公眾利益,再強加市民接受的那套舊式「AO治港」,而是要求敢於蛻變、敢於走向群眾,與市民良性互動的「新世代AO治港」。

「AO治港」:從舊到新
這是一種新的政治生態,過往「論資排輩」、「按章辦事」的官場兩大金科玉律,都已過時。AO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與市民互動的方式和分寸等等,而不是消極的「亂發晦氣」、「跺腳跺地」。或許過程中會出現好些折騰,甚至受傷,但卻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事實上,過去10年,大部分香港市民都「能屈能伸」,經歷過類似的角色反省和蛻變,沒有理由AO自己不能,因為據說你們都是精英。

AO在政治人才的培育上,相比政黨和其他渠道,仍然佔有壓倒性優勢,他們擁有整個政府的龐大資源,可以在崗位上累積執政經驗,可以在地區和基層「擔大旗」接受鍛煉,可以出國接受難得的培訓……但當晉升到了某個階梯,如要更上一層樓,他們卻要破繭而出,昇華到另一個層面和崗位,接受新的考驗和挑戰,就像過去兩年曾蔭權一樣,要上電視與政治對手辯論、要落街走向群眾、要策動social campaign……廣東人說:「食得鹹魚抵得渴!」再公平不過。

無論你喜歡與否,高官問責制也不會走回頭,更何這也不是市民的期望。所以陳方安生那種,老是緬懷AO「those good old days」,幾近絕望的呼喊和掙扎,根本無補於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