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課堂上剛剛討論了一個話題-上網成癮,剛剛香港傳媒亦開始探討有關上網成癮的問題。現時,無論男女老幼,大街小巷,地鐵還是巴士上,總看見有人在打機,發短訊,使用PDA或電話上網。筆者可算是一個科技落後的年青人(註:根據傑出青年協會的界定,凡未超過四十歲人士,仍合資格參加傑出青年選舉。所以,筆者仍是一個年青人,仍有很多機會參選成為傑青... :) 。),前陣子才開始用SMS與朋友聯絡。也許,香港的電話費較為便宜,花幾分鐘時間發出一個SMS,倒不如打電話較為直接了當。
昨晚收看了無線電視的新聞透視,記者訪問了一些利用新媒體來治療老人痴呆症及職業勞損的病人及醫護人員,他們都稱讚新媒體治療可以幫助病者用較輕鬆好玩的方法來進行治療,減少病者對治療方法的負面情緒。事實上,新媒體治療法在外國已流行多時,醫護人員利用電玩遊戲幫助中風病者活動,在遊戲內得到有效治療。
當然,有不少學習及社工擔心新媒體將影響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關係。可是,片中被訪問的年青人反而認為新媒體為他們建立一個新的朋友圈子,一起討論如何「打爆機」,甚至研究各式遊戲的玩法。筆者同意此看法,新媒體本身是一種工具,幫助我們與其他人溝通的工具。在全球一體化的概念影響下,時間及彊界的限制已漸漸減少,新媒體是幫助我們與不同人士溝通的途徑。就好像傳真機、長途電話及電郵的出現,讓我們可以即時通訊,加強與人的溝通。加上,對於一些自信心較低的青年人,新媒體是幫助他們在群體中找到認同,可算是一件好事。
可是,筆者反而擔心,新媒體廣泛的應用有可能使我們的道德標準較以前更模糊。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構空間,暫時仍未有一套確定的虛構世界的道德標準。雖然曾有外國的新媒體專家仍為在虛構世界內,參與者自行確立一套合適的道德標準,也許比真實世界有更多公民參與力量。可是,現時網絡世界的參與者大部分是一群仍在人生路上模索前行的年青人,由他們來制定道德標準是否正確?正如多年前的「快閃黨」的出現,一個原自網絡世界自發地組織行動的活動,卻變成了一些不合乎道德標準,甚至邢事行為的活動(如快閃強姦黨案件)。
雖然,有不少心理學者認為,人類普遍對電腦的誠實程度比面對真人的程度較高,但是筆者卻認為這非網絡世界的現象。許多人(至少筆者認識的朋友們)不少是在網絡世界虛構一個完美的形象,讓網友產生不少幻想。其他如cybersex,cybercrime的出現,似乎說出網絡世界的黑暗面。
新媒體將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東西,亦是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將它好好地運用,以免成為其他社會問題的根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