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05, 2007

完成心理學速成班感受

承接前次的網誌,談談筆者完成心理學速成班的感受吧。

七星期的極速心理學課程是筆者進修課程中其中一個選修的學科。筆者從小對心理學有一定程度的幻想,總是覺得心理學是解讀別人的心理,亦是解讀自己心理的一種學問。也許,中學時看了佛洛依德的理論太多,對心理學一直存在一種誤解,就是研究別人的行為模式,從而了別人的心理狀態。可是,完成七星期課程後,才發現這只是心理學上其中的一種理論。心理學的真正目的是探究人類在不同環境下行為及心態的轉變。環境因素可以是與生俱來的,正如佛洛依德的戀母情意結一樣,在孩童時代便影響人的成長。環境因素亦可以是後天形成,好像傳媒的報導手法,政府的宣傳手後,商業的公關技巧等。

當然,心理學不單是文字上的分析,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數據而推論而成。對於屬數字幼稚園生的筆者,這一環可以說最艱難。雖然曾在大學時修讀統計學(成績還不俗呢!),但是工作上無需要面對統計數字,在看大量統計數字時感到十分吃力。

同學們說這科似乎可以學習的東西太少,不是太合適運用在他們的工作層面上。也許,筆者是一個愛胡思亂想的人,倒發現學科中不少有趣的地方。近日曾與一名有志在港發展青少年服務的外國人面談,他感慨地說為何香港政府花數億元請外國足球名隊來港作表演賽,卻忽視基層年青人的體育發展。他說為何巴西可以成為世界足球強國,原因是政府提倡全民體育,提供免費場地給年青人踢足球。相反,香港則難以申請免費場地,甚至不容許年青人在安全的空地踢足球,向康文署申請球場時又處處為難。對於一些基層及貧窮年青人,運動可以說最便宜打發時間的方法。可是,他們卻難以找到正確的途徑,所以他們選擇在街上流連,更容易被感染到不良的習慣。

突然想起,課堂說及近年政府宣傳落點出現誤差的討論。政府近年的宣傳方法較為著重於一群已有一定經濟及教育基礎的人士身上,大部分的宣傳總是從此入手,而忽視了基層人士的需要。好像在推廣運動上,寧願花數十億元去興建馬術設備,可是有幾多基層年青人可以負擔到昂貴的訓練費用。美其名是推廣運動,倒不如說推廣用錢去換取的運動活動吧!

如果你問筆者修讀了三個學期的感受,我可以說傳播與公共行政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的社會總是將應該傳播的概念放在錯誤的位置上,導致社會上出現不少的茅盾及衝突,亦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