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最新施政報告隆重登場,筆者一直是施政報告的忠實追蹤者,可是這份施政報告怎樣也提不起任何興趣。雖然曾特首的無端「政治低能症」發作,硬將民主說成文革,讓起一場政治上的小風波,但是傳媒對此份施政報告的熱切程度,竟不如藝人肥姐入院急救般的熱烈。
究竟是次施政報告的重點在那裡?報告中強調要為香港作一個新香港,香港人做一個新香港人,他所指其實是提醒香港人要腳踏實地,不要再回望過去成功,應落實地尋找將來的路。正如蔡子強所說,這是一份聖誕樹式的施政報告,人人有份,永不落空。可是,沒有什麼真正落實去做,大力去推行的政策,只是在任何社會問題上下點點糖粉,總算為小市民帶來一點點的甜頭。
政府最近大力推動支持社會企業,報告內亦有提及。政府建議推動企業推動社會企業,讓弱勢社群創造生計,解決貧窮云云。社會企業在香港可以說是一種新創建,可是在資本社會內,社會企業是難以成就的。曾經與一些從事社會企業的慈善團體的同工閒談過,他們說大部分的社會企業都是虧蝕的。社會企業的管理層是社工,他們沒有營商的經驗,更沒有企業家的頭腦。他們一直期望利用社會企業去幫助弱勢社群就業,讓他們有一份工作。本意是對的,可是在商業世界,這是不可行的。商場如戰場,如要在市場上站穩,不但需要創意,更需要控制成本。例如,作為一間餐廳,請幾位殘疾人士為侍應。雖然為他們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是由於他們的工作效率始終不如常人,餐廳往往需要較多時間去培訓,甚至需要多請幾名員工填補勞動力的不足。在商業策劃上,這己經是大忌,增加成本的大忌。同時,有社會企業提出,政府應當先將投標工程判予社會企業,帶動更多人光顧社會企業。這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那有一個資本社會的商家,要求政府只光顧某些企業。
另外,小班教學及發展香港成為地區教育樞紐成為教育政策的重點。小班教學政府已經提及多年,終於決定在下學年在公營學校推行。筆者身邊不少朋友是教育工作者,他們對小班教學大都贊同,可是質疑政府是否真的有資源落實執行的決心。以下是一個來自筆者的教師朋友的經歷。她的學校已經因收生不足以提早實踐小班教學,基本上每級只有一班不多於30名學生的學校。她是任教英文科的教師,每天上課7節。午飯時間需要為有學習問題的加強輔導,或是向有情緒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放學後需要為留堂學生準備功課,或是準備下星期的教案。每星期有一天需要在課後帶領課外活動。星期六需要在家準備建議書,向不同基金申請活動經費。星期天需要回大學上課,因為作為一個語文科老師,需要不停地進修才足以應付不斷創新的教育政策的需要。 政府推行小班教學對她來說只是文稿功夫,她真正需要是有多些人手幫她處理行政工作,讓她多點時間想想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水平。
做一個新香港人,並不是單以口號式的呼籲便夠。最重要是如何讓香港人感受到政府是真正聽到他們的聲音,讓他們可以得以支持,作一個新香港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