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05, 2008

貝娜齊爾與希拉里

連續過了數天不快樂的上班生活,是時候暫時放下,寫一些自己喜歡的項目。

2007年末,國際政治舞台上出現了兩個女性的名字:貝娜齊爾及希拉里。前者,遇刺身亡;後者,為爭取成為首為美國女性總統而努力。筆者對貝娜齊爾的認識不多,只知道她是巴基斯坦民主運動的領導人物,其家族一直在巴國內擔當重要的角色。她的遇害,反而讓更多認識她的存在。從外表看來,她是一個典型的中東婦女,可是有絕不簡單的背景。身為一個處於保守國度女性,可以有機會遠洋留學,修讀是政治法律,非一般巴國女子可比。雖然她接受西方的教育,但是她仍不可脫離家族命運的安排。回國後,嫁給一個由家族安排男子,繼承家族的政黨成為精神領袖,與軍政府對抗。最可悲是,她亦繼承了家族的命運,死於非命。

她的孩子,亦同樣地繼承了家族的命運,十九歲成為政黨的領袖。在電視新聞報導的畫面上,看見一對迷糊的眼睛,說出一篇應是由父親式黨中智囊寫出的講辭。他,看似昂然的話語,隱隱地透出對安排的不滿。一個十九歲的大學生,理應是在大學享受人生最快樂,最無憂的日子。短短的數秒,數下的槍聲,使他揹上民族大義的責任,可悲!他不知道會否如母親般成為巴國的民權領袖,還是走上前輩的舊路,成為槍下亡魂。只知道,他的一生將會是難走的。

另一所窗,在公認民主的國度,一個女人為了在政治舞台上爭取席位,披掛上陣。筆者對希拉里是欣賞的。有誰想過,一個前總統夫人有如此的勇氣,踏上丈夫之前走過的路。在好戰的布殊的八年統領下,美國走上一條退後的路。經濟舞台上,歐盟的地位超速發展,以往美國領先的地位已不大如前。政治舞台上,只可以用一個愛玩war game的小男孩來形容。事無大小,總會將之賴在恐佈份子的身上。美國人需要是一個新希望,一個新的領導。民主黨勝出下屆競選亦因而看高一線。希拉里選擇這是出戰,是一個好時機。

可是,在新布什罕州,她竟然輸了給一個年輕黑人參賽者。新州是一個以白人為主的州份,對於奧巴馬,一個黑白人混血兒來說不有利。可是,似乎大家仍未能接受一個女人當總統。當然,如果筆者有投票權,都會選奧巴馬。首先,他年輕有遠見,代表一群於戰後出生的新生代。其次,希拉里予人形象太高不可觸,不合適成為總統,不合適成為政治領袖。最有趣是,希拉里以為可用女人的身份拿取女性選民的支持,可是形勢剛剛相反,奧巴馬的女性選民支持率遠超希拉里。也許,許多女人都是非理性的人,喜歡俊男多於剛強的女人吧!

女性主義倡議了數十年,女性地位的確比以前進步。可是,似乎仍有一條很長的路,讓女人真正得到自己可以選擇的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