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7, 2008

再談一百萬人的故事

公仔箱以貧窮為題材的特輯,終於在上星期五播放完畢。傳媒間開始以貧窮作為討論焦點,大家都談論香港的貧窮問題,變成一個民間的城市論壇。

最後兩集說是貧窮兒童及貧窮男人的故事。一如以往,電視台大灑「黑色悲情」,利用大量灰色的背景製造出一個貧窮等於沒有將來的環境。對於不熟悉貧窮問題的普遍市民來說,這是一個好的出發點,讓大眾的同情心。

可是,這真是唯一的製作手法嗎?看見專欄作家在報章上評論,為何不學習美國媒體真人騷的做法,邀請一眾明星作一天的窮人。吳君如嘗試作一天綜援媽媽,拿著十元八塊在街市為三餐張羅;曾志偉在天光墟擺賣一天,賺取數十元的生活;又或是劉嘉玲當回一名學生,拿著數元零用錢過一天貧窮學生的生活,相信迴響比現在更佳。

在一「笑貧不笑娼」的資本主義社會,貧窮人士被譽為社會問題,一群拖慢社會經濟的人士。大家可曾想過,他們也是香港人,同是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可以想像,節目推出後,其他非生活在貧窮層港男,會對自己說:上天對我不薄,因為我不是貧窮人士,至少我有一份工;作為父母,會對兒女說:努力讀書,否則老了要在天光墟擺檔;未婚具工作能力的女性,就會說:都是不要靠男人,自己努力賺錢更安全。

這是電視台想見到的結果嗎?

昨天偶爾在回家途中聽到電台節目,訪問了來自社署發言人,他表示電台節目可以讓公眾更了解貧窮人士的情況,讓他們關懷貧窮人士。當然,他亦為政府護航,說什麼政府安全網已經足夠,可以滿足他們基本生活需要。這是典型AO答案,亦是官僚訓練的標準答辯模式。可是,公眾人士真的可以在短短三十分鐘節目內了解貧窮,從而關懷貧窮人士嗎?真的可以幫助他們過較好日子嗎?

從不贊成政府所說的脫貧,脫貧只是一個可以在短期內取得掌聲的方法。扶貧才是幫助解決貧窮的方法,讓他們自力更生,脫離貧窮的困局。可是,在高速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香港,低收入,低學歷人士真的如此容易脫貧?

在想到扶貧方法前,是否應先讓大家了解貧窮真相,而非用可憐眼光看一群處於貧窮困局的港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