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寫得最多詞語就是:賑災。從緬甸風災開始,再出現四川地震,作為一個處理慈善事務及籌款人,賑災已經成為最近每天要做的一項工作。從網站更新,發放緊急呼籲予捐款人及公眾,到聯絡本地主要救援機構了解最新情況,每天就是不停地接收及回覆電郵。總括來說,可以用一個字形容:累。
災難,可以說是籌款人的契機。可能,你會覺得筆者有點冷血;可是,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救援機構就在這時候作出競賽,看誰本領最大,看誰網絡最強,可以在最短時間籌得最多的錢,在最短時間到達現場,在最短時間將災民慘況發放給公眾。
災難處理手法上,明顯地中國較緬甸優勝。中國,終於明白面子不及銀紙的重要,尤其在天災發生的時候。他們迅速地將消息四散,立刻要求國際援助。香港,成為籌款支援中心,這是十分正確的決定。在賑災經驗上,本地慈善機構未必能與西方國家比較;可是,在籌款技巧能力上,本地慈善機構卻比其他西方國家優勝。加上,中國人在捐獻文化上,以施比受更為有福為中心。賑災,往往就是積陰德的表現。所以,可以解釋為何在短短數天,已籌得接近三億善款。
有趣地發現,最賣力地捐款的人士,不是最富有的一群,反而是平民百姓。城中富翁們,捐款百萬或千萬元。對他們來說,只是每年慈善捐款的數個百分比。相反,普遍市民,願意掏出錢包,付出一百幾十塊。在港幣貶值,通脹橫行的香港,一個每月賺數千元的打工仔來說,這才是真正捐獻。
雖然救援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已經過去,但是,今明兩天,就是眾多救援機構的籌款「黃金四十八小時」。無論是商場義賣,街頭籌款,還是透過媒體呼籲籌款,都必須在這黃金四十八小時完成。祝福所有救援機構的籌款人,尤其數位是筆者相交多載的朋友們,努力地把握這黃金四十八小時,為你們理想努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