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碟菜:乳豬拼盤。乳豬件不算太肥,脆卜卜的;筆者較喜愛豬大腸,爽脆而不膩。好吃的豬大腸已經很少在餐廳找到,加上公眾對健康質素提供高不少,內臟食物少吃較佳。
第二碟菜:魚肚瑤柱湯。不算是最好的魚肚湯,材料較少,幸好味道較清,不太咸的一度湯。
看看近鏡,材料真是...少了一點。
第三碟菜:墨魚炒菜。它應該有一個較優雅的名字,可是筆者已經忘記了。味道一般,沒有驚喜。
第四碟菜:蝦多士加大良炒鮮奶。這是餐廳名菜,亦是傳統菜之一。筆者對它期望甚高,惜蝦多士油份太多,入口即滿口豬油味。炒鮮奶品質不錯,惜與油份過高的蝦多士一起進食,扣減不少分數。
看看近鏡,樣子尚算上鏡啦。
第五碟菜:蠔油螺片西生菜。可是,怎樣看,這些都不是螺片,應該是鮑魚菇。味道方面,筆者覺得廚藝一般的媽媽在新年時做的同一菜式,較它更出色。
第六碟菜:脆皮炸子雞。這也是傳統菜式之一。很多粵菜菜館都仍有此菜式。這隻雞體型較大,幸肥肉不太多,對於不太喜歡炸雞的筆者來說,味道不錯。
第七碟菜:炒飯。雖然是普通菜式,但是味道不錯。可是,炒飯似乎下多了水,沒有傳統炒飯的蛋包飯的效果。正如食家蔡欄才說:要看一間菜館的廚師出色與否,看他的炒飯及炒河便知一二。如以此為評分標準,這菜館只可得七十分而已。
驚喜之選:上湯白菜鯪魚球。這是加單菜式。也許,我們都是吃得多的人,原以為女孩子多,一個十人套餐足夠填飽十三人的肚子。結果,再叫兩碟菜。這是筆者偷看鄰桌相信是華人公司宴請從外國而來的老外客人後,建議下單的菜。味道很好,鯪魚肉含花生、髮菜(註:不知道是真還是A貨)及蝦米。咬入口脆脆的,很多吃。再看菜牌,這是特色菜之一。原來偷看鄰桌叫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哈哈!
加單項目二:上雜湯麵。班長要求吃湯米,可是菜館只有湯麵,只好在餐牌上叫做貴的湯麵。它有一個奇怪的名字-上雜湯麵。再三詢問侍應是否那些內含動物內臟的東西,侍應說用點疑惑眼神說:好似不是。結果,原來是內含大蝦,魷魚片,清菜等湯麵,味道不俗。
特別安排:焗蓮蓉西米布甸。班長羅倫斯大聲地叫道:不是啦,吃蓮蓉做甜品,中秋都快來了,會吃很多啦。筆者不禁「頂撞」了一句:你有沒有看網上食評,人家最出名就是這甜品,要一天前預訂的。其餘的女孩子,均開心地拍掌:好選擇,這是一碟好菜。結果:白蓮蓉布甸混入西米布甸內,布甸淡淡的焦糖,賣相好看又不太甜,不負眾望。(註:對不起啦班長,連你號稱最不會逆你意的筆者都頂撞了一下,記緊下次上網看看openrice.com才批評吧!哈哈!)
原是一碟甜味頗重的甜品,由於有十三人分享,變成十分美味的甜品。這是傳統點心,一種普通但味道好的點心。兒時在上茶樓時,總會在售賣油炸點心的點心車上看見的西米布甸。喜愛甜點的筆者,總是留下肚子空間,最後要求一碗蓮蓉西米布甸獨自享用。姐姐常說:好膩的甜品!可是,對於愛好甜品的筆者,就是上佳的飯後甜品。近年上茶樓,點心車不見了,換來是一張一張的點心紙,蓮蓉西米布甸近乎絕跡。曾經吃過全香港最難吃的蓮蓉布甸,布甸只是用黃蓮蓉強塞於內,西米很大粒,有點像台灣珍珠。加上,點心師傅放得太多糖,好像吃下半盒白糖一樣。最惡劣是,沒有焦香了的布甸外層,只有一張枯黃的面孔。既難看,又難吃的點心,是難忘的經歷。
傳統味道是難以尋找的東西。可能,香港人太喜歡新事物,對傳統的東西早已忘記了。每當我們上日本餐廳,驚嘆魚生壽司的美味;每當我們上西餐廳,讚賞造型一流主菜之時,其實我們已經忘記了陪伴我們成長的中國菜。
早陣子,潮流愛說集體回憶,大家開始尋找傳統東西。大家在尋找什麼?兒時的一份回憶?對年青年代執著的紀念?還是另類謀略手段,搏取一些掌聲?可是,當筆者在思索此問題真正答案時,集體回憶熱隨iPhone及奧運的出現消失了。坊眾不再回憶從前種種,開始扭盡六壬,找出最快的方法得到一部新世代型人指標-iPhone。坊眾再不為保留回憶而大聲吶喊,換來是中國加油的口號,或是在炎熱三十多度下,在銀行及郵局門外,排隊換奧運紀念鈔票郵票,轉手賺錢。究竟是香港人實踐積極人生理念,埋首向新思想、新世界進發而不再回憶?還是回憶總是痛苦多於快樂,大家寧願忘記以前種種?
對於筆者,也許老了,依然喜歡舊東西多於新潮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