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撰寫是次網誌之時,剛剛看完以下一段有關批評筆者工作單位的年度盛事的文章。請大家在看以下網誌之前,先花數分鐘之下看看此段批評文章:
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art_main.cfm?iss_id=20090213&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2198435&coln_id=10098649
筆者是此計劃首論參與工作者,至此仍懷一份感情。沒錯,計劃是在沙士後產生,目的是鼓勵公司在逆境之時,仍然關懷社會,為我們社區加油打氣。計劃之始,反應一般,許多企業根本不在乎獎項,而是覺得計劃推動者是有點傻氣,作了一項如梁先生所言:不可能的任務。說一個例子吧!為了讓更多公司認識計劃,工作團隊做了一項在當時沒有一間社會服務機構會做的工作:Cold Call。團隊的同工,每天返回工作崗位後,打開Yahoo網頁,揭開黃頁,選出一些中大型企業,然後一間一間地致電各企業,向他們企業傳訊、公關部、人事部等介紹計劃。
對於自小怕羞不愛說話,對自己外形及內心完全缺乏信心的筆者來說,那年的不可能任務,正正是學懂與陌生人打開話匣的訓練,為自己帶來重要的改變。經歷無數次的拒絕、冷言等態度,終於在第一年頒發禮上,得到三百間企業肯定,同時亦為在背後付出汗水的筆者帶來欣慰。
後來,因為工作調動的關係,筆者離開了團隊,轉投另一團隊的行列。可是,筆者從沒有離棄計劃當初的理念:讓更多學懂關懷社會。縱然,普遍人士都認為商人是滿身銅臭的人,可是,筆者卻仍為人只要仍存一份愛心,總會關心我們的社會。可是...
計劃從最初鼓勵企業為社會作出更關懷的目的,慢慢地走向如同上述文章作者所說:一個星光熠熠,企業間的俾面派對。筆者曾在工作過程上認識一些公司,看見其競爭對手得到此獎,在翌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更揚言:我這樣做,是否可以得到獎?每次聽到這些問題,內心總感一份刺痛。為何他們將參與慈善項目等同為摘下獎項的標準?獎項真的對你們如此重要嗎? 莫非他們沒有關懷社會的心,只是希望利用獎項為自己公司揚名?
金融海嘯爆發後,企業間如同感染了流感一樣,紛紛裁員起來。無論是面對財赤的企業,還是在逆境下仍有盈餘的企業,都拿起大刀,向顧員身上斬下去。不少媒體質疑為何工作團隊仍然為這些為一己之益而犧牲員工的企業面上貼金,舉辦一項如此盛大的頒獎禮。
看見如此困局,作為曾為計劃當中的一份子,心裡的難過比一般人更深。究竟是計劃宗旨有錯,還是社會價值觀已改?計劃是否已被利用為一項企業公關宣傳工具?是否因為香港人仍是心存慈善等同施捨這種膚淺的概念,認為只要我捐錢就可以成為慈善家?
當我們面對經濟逆境之時,究竟是關懷社會多點,還是社會關懷我們多一點?當我們在唉聲下過日子時,總是要求社會關懷我們多一點,有沒有想過關懷我們社會多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從沒有存在關懷社會的心,只懂要求而不懂付出,才導致今天我們社會面對如此困難局面。如我們學懂關懷社會,商界人士就不會在盈利下依然裁員,不會讓數以萬計的人一夜間失去工作;如我們學憧關懷社會,就不會為了賺取多點,讓一眾無知股民成為受害者;如想我們的社會真正的改變,學懂關懷社會比社會關懷更加重要,亦是計劃名稱真正的意思,亦是筆者一直留在非商營機構工作的理由。
腦內突然閃出一句話:最黑暗的時刻仍未來臨,但再不改變,它將會來臨拍打你的門口,你可以抵當得住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