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筆者最近又再次發生很多煩事,已很久沒有抒發對公共政策的意見。今晨,打開Facebook,看見張超雄博士貼了一篇名為《失業不是一種罪孽》,久違了的公共政策分析離合器自動燃起,決定寫下個人感受。也許,讀者不太認同本人觀感;也許,讀者對本人觀感大拍手掌。筆者也不會太在乎,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接納及聆聽不同人士的意見。
文章源自: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ref=home#/note.php?note_id=84244803480&ref=nf
「失業」,在資本社會掛帥的社會內,是如洪水猛獸,讓人害怕,讓人退避三舍。自97年金融風暴開始,接著2003年沙士,再是2008年金融海嘯,香港打工仔一族總是被「失業」二字困擾。僱主為了減輕成本,一旦遇上經濟問題,裁員成為幫助企業成本減磅的不二法門。
從管理學上說.裁員不是唯一卻是最快為企業減低成本的策略。無論是工業,還是服務業,工人薪金往往佔成本超過六成以上。對比鄰近經濟地區,如中國,越南,印尼等發展中經濟體系.香港工資水平確實比較高。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國家地緣經濟效應漸漸變得不清晰,甚至逐漸消失。
經濟不景氣帶來裁員是資本主義社會必定出現的現象。在汰弱留強,弱肉強食的哲學理念下形成的資本社會主義社會,成為被淘汰出局的失業者早已被社會標籤為失敗者。當然,被淘汰出局的失業者,原應只看作在原有工作單位內的遊戲失敗者,他/她可以於其他工作崗位繼續這場遊戲。正如張超雄博士所言,失業問題不是什麼罪孽,只是資本主義週期的必然的惡(necessary evil),只要社會仍可給予這群資本主義遊戲失敗者一息生存空間,他們絕對可以捲土重來,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奇妙之處。
什麼才是最合適遊戲失敗者的一息生存空間?香港政府選擇了綜援系統,為遊戲失敗者唯一暫作生存空間。可是,這個系統已經過時了,不再合用於已漸變複雜的香港經濟社會。綜援最大的問題是一般人都不太明白系統的運作。許多人以為綜援最多的受惠者是一群失業者,事實上,接近七成綜援受惠者是長者及沒有工作能力傷殘人士,失業人士只佔整體受惠者約一成多。加上,近年傳媒用種種直線及曲線宣傳手法,將綜援領取者演譯為懶人,不拿綜援人士稱為「有骨氣」,形成不少原應領取最基本保障人士對領取綜援卻步,最後化成不少社會問題。
綜援網已出現缺口,全民保障計劃可以說是填補缺口的方法。可是,對於資本主義掛帥的香港,是否可以接受由勞動人口為核心的保障計劃,仍是一個未可解開的結。全民保障計劃,相對現時綜援系統來說,是一個較有人性的系統。可是,在我們講求衡工量值的社會下,這個人性化似乎仍要打破不少的阻礙。全民保障計劃,如同強積金一樣,必須全民勞動人口參與才可成事。可是,香港人已享受了百年低稅率政策,會否接受另一強制融資計劃。君不見強積金推行多年而來,不少人都批評政府應在經濟不景時放寬強積金戶口持有人選擇提早提取現金應急,便可見大部分香港人不明白強積金的真正意義,又豈能容易說服從來不重將來,只重短暫投資的香港人。
失業不是罪,領綜援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最大的罪孽是不明所以的人欲加他人身上的負面看法,最可怕是不明所以的人的偏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