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09, 2010

興建高鐵及年齡族群的茅盾

昨晚,帶著但快樂的心情完成新一年的普通話課回家。看見電視機播放著最後新聞,為著高鐵興建事件作出大事報導。議會外,一群支持及反對者為支持與自己立場相同的議員,進行馬拉松式的抗議;議會內,泛民及建制的議員為著不同的立場在對抗,為議題爭論不休。

筆者不是泛民的支持者,更不是建制派的粉絲,卻對高鐵爭論感到無比興趣,勾起了筆者對公共行政的情意結。

筆者不反對興建高鐵,甚至支持儘快興建高鐵,拉近大中華地區與香港的距離。高鐵,不旦是一種交通工具,更具象徵意義。當全國大城市均用高鐵聯繫起來,作為中國其中一個已具經濟發展的地區,高鐵是代表香港已融入中國這經濟巨龍的體內。

可是,香港高鐵卻是存在一種支離破碎的形態。雖然它是全世界最快的交通工具,但是卻打破不了二地的概念。乘客仍然經過兩地關口,仍須拿著回鄉証件進行出入境手續。無論是一地兩檢方案,還是西九總站方案,筆者只感到困窘--原來我們仍未能接受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我們仍然存在我們是香港人,已不是中國人的心態。

同時,興建高鐵亦形成了不同年齡族群的茅盾。所謂80後的年輕人,對社會時事感到失望,對政府的管治感到憤怒,決定走上街頭展示自己的態度。這是民主社會必經及必需的原素,可是一群所謂60後及50後的成年人,他們害怕青年人會搞垮江山,運用如同白色恐佈的手段走上80後的代表的家中,意圖利用父權力量阻止他們前進。這種全無政治智慧的手段,筆者感到心痛,原來推動幾十年的公民教育,換來是一群如此質素的執法者。

筆者不敢說80後的年青人一定是全對的,他們那些未成熟的政治理想,是需要真正懂得民主真義的人士的培養。可惜是,都市內很難找到如此素質的人才,結果他們只有摸著石頭過河,見一步走一步。可喜是他們仍懂克制,不作出過份搞亂社會的事件。也許,我們要感謝港英政府,於多年來在香港埋下的民主種子。

最可笑是究竟一群高官為何在此時消失於空氣內,一群每月十幾萬工資的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全都閃避了。整場爭論只見可憐的局長走出來向眾人解讀政策,政府所謂的拆彈專家們完全消失。莫非他們的拆彈的最高手段就是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對於一位站於社會內略懂公政但又沒有權力的小妹子,只可以說:這場戲仍未結局,再看下去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