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協基會最近作出一個有關青少年對社會時事的調查,結果發現香港年青人認為學業成績是最重要的,國際時事對學業成績無幫助。部分被訪的學生認為,學校教授的公民教育科內容十分淺易,但實用不足,並不能提升他們的英文水平。有些學生更認為,課堂上所謂的通識教育,其實是教授學生英文生字,甚至有學生將萬聖節設為其中一課通識科的主題,結果是老師在課堂教授與萬聖節有關的英語用詞。
香港青年國際視野不足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這是由於多年來考核制度傾向文字技巧的結果。無論是中學會考,還是高級程度會考,學生被考核不是分析能力,而是記憶及寫作技巧的能力。筆者初踏入大學的第一年,學習政治基本理論課,導師說他不會教授大家如何去記憶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而是要學生們看書,看別人的著作,再於導修課討論對他們的理論的看法。還記得筆者第一個匯報,就是討論共產主義對政治的影響,看的書就是The Community Manifesto。雖然筆者中學時主修歷史,但是從沒有看過《共產黨宣言》,甚至只知道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les 是答有關馬克思主義時必須提及的兩個名字,可以多加兩分。雖然The Community Manifesto不是一本厚厚的書本,但是筆者足足花了一個月時間才明白所有英文字的解釋,更枉論作出分析。
匯報時間到了,筆者硬著頭皮,拿著手上的資料及powerpoint,在不知道自己說什麼的情況下匯報了題目。筆者心裡充滿恐慌,台下的同學充滿疑惑,究竟Busy Bird在說些什麼?還記得導師在匯報後說一句話:政治從沒黑白對錯,只有你對它的看法及堅持。正如有人覺得馬克思是瘋漢,同樣地有人覺得他是神一樣。讀多一點報紙,看清身邊發生的一切,那就是一個政治學的學生應該要做的事情。
現在重看當時自己寫的powerpoint,完全明白導師的意思。因為這個匯報根本不是分析,只是書本內容的summary。當然,多年後的筆者,再從新再作出分析,內容必定不同。原因是人已經成長,閱歷已增加,對身邊的事物看法總有不同吧。
面對是次調查結果,筆者只想說:如果希望香港青年人有國際視野,唯一出路是取消所有已記憶力及文字技巧的考試,讓他們自己思考,讓他們自己分析。那麼,青年人就會學懂什麼是國際視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