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雙子座都市人,愛思考,愛發夢,嗜好如恆河沙數,不能盡錄。 典型雙子座女孩子,跌入一個屬於事事講求實際的都市,感心痛,感無奈,在都市內變成非真實的自己。
Tuesday, January 30, 2007
女人的本錢
大家都笑啦!只有我一個感到有點無奈。女性主義已經提倡了超過三十年,但是我們仍處於如此低微的地位。好朋友Jenny曾說過美麗的女孩子機會總會比樣子普通的女孩子多,君不見大部分的律師、醫生、會計師、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都是美麗的女人。
莫非,女人的本錢就是外表?我相信,外表討好當然可以有幫助,討好的外表讓人有愉快的感覺,合作上也能較得心應手。可是,外表只可以幫助一個人在事業起步的階段,當進入事業成熟期時,外表作出不大了。當然,如果擁有美貌,可能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打扮上,可以花多點時間在其他事情上。
也許,這是一個女人永遠都要承擔的痛。
Sunday, January 28, 2007
香港藝術發展
藝術從來就難以在香港發展的一項事業。設計是藝術的一種,但都需要融合商業元素才可生存。還記得中三時選修美術為非學術的學科,原因是我不懂樂器,不能修讀音樂;我懂用衣車及編織,縱使我喜歡家政科內cooking一環,但為了逃避縫紉堂,只好放棄。美術對我來說是困難的,媽媽及姐姐經常說我不似一個女孩子,不是一個細心的人。包禮物,做小手功,甚至畫一張生日咭與爸媽從來都是姐姐待勞。還記得第一堂的美術課,Miss Lee要我們帶一種水果回校。然後她要我們分成小組,每組提供一個籃子,將我們帶回校的水果故亂放在籃子內,要我們於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做一掃描。雖然我順利地過關,但是老師的評語是「回家需多加練習,構圖不太像原物」。我相信她的意思應該是,「都不知你畫什麼」;不過,基於避免傷害弱小心靈的我,只好用較婉轉的方法作出評價。
今次將是我再次向藝術挑戰的功課,希望會有所得著啦!
Saturday, January 27, 2007
十年歲月
香港人轉工的習慣特別強,在經濟較好的時候,找一份薪金較高的工作往往是轉工的主要目的。舊同學黎先生曾說過以下一個例子:他曾經聘請了一個年輕的同事,他的表現非常出色,而且勇於向老闆提出意見,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可是,有一天,該同事向他呈上辭職信。黎先生問他為何要辭職,你是一個很有潛質的員工,只要公司有更佳的空缺,我必定推薦你的。那小伙子說:我找到了一份薪金較高的工作,我決定離開。黎先生問他對方給你多少薪金。小伙子竟然說:多於現時200元啦!我問朋友你有沒有加多一點薪金,如加多300給他,也許他會留下來。朋友淡淡地說:我沒有!我還與他握手,祝福他好運。一個只為多出的200元而放棄工作的人,不值得公司將他留低。朋友說寧願小伙子說我找到一份比現在更好前途的工作,也許,會多加一點工資給他。
十年不是一個短的時間,願意花上十年時間於一間公司工作,必定有他們的原因。
明年將會是我上榜的日子(如果我仍在此公司工作)。不知道那時候我將會是怎樣呢!
Friday, January 26, 2007
轉工熱潮
我呢?我不知道!許多時候都很希望能找一份薪金較高及前途較佳的工作。看看現在的工作崗位,我只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朋友Anna說你已經很幸福,工作時間穩定,五天工作週,假期特多,出糧準時,已經是一份擁有優秀條件的工作。我不知道!我只感覺到好像前途開始有點模糊,開始有看不清前路的感覺。我最近經常問自己,我究竟做緊什麼工作?我的工作究竟是為什麼?我不是從商,不能說是推動經濟發展!我不是從政,不可以說為公民社會作出貢獻!我不是從事教育工作,不可以說是為培養社會未來棟樑!我雖然是從事社會服務,但是我又不覺得我是為改善弱勢社群生活質素而努力。每天面對全是紙上談兵的工作,有時候總覺得自己處於象牙塔內,從鳥籠內看世界!
朋友問你想如何?莫非你想做一個掌權的人,還是想賺許多錢,或是做社會運動家,推動公民社會?我不知道!每天工作、休息、再工作,有點像失去方向的指南針。
今天多言了!一口氣寫了兩篇日誌。也許是星期五症候群,有點多愁善感的一天。
第一堂的普通話課
昨晚上了第一堂的普通話課。當我踏入課室的一刻,感到有點壓力,皆因超過九成的同學均是「小朋友」-日校的學生。我,就好像另類一樣,坐在課室的一旁。他們用很奇怪的眼神盯著我,好像說你這個異類為何會進入此班房。他們大部分都是來自同一學系,偷偷地看看點名紙,原來大部分都是Associate Degree的學生。回想起當年讀日校的日子,看看他們的行為,好像照鏡子一樣。當然,我已經沒有當年的青春活力,換來是成熟沉實的態度。也許,這是多年來在社會試練的結果。
第一堂的普通話課,導師安排測試,試試同學們的普通話水平。我發覺在聽普通話的能力不錯,也許是多年來看台灣電視劇及聽國語歌曲的成果。可是,我完全不懂得那些漢語拼音及普通話的特別用語。口試部分更是困難,我完全不懂如讀出漢語拼音的詞語,更用港式普通話說出一個渡假營內普遍有的體育設備及我最喜愛的體育活動。我尷尬地笑了,因為我真的不懂。
也許,我要多花一點時間去練習一下。
Thursday, January 25, 2007
拍片...拍一套好片
我們計劃以new feature為藍本,製作一套講述香港藝術的短片。相信這是一個無人會想到的題目,希望藉此學習到更多知識。
期待這個經驗的來臨,嘗試做一個傳播人。
Monday, January 22, 2007
獨身主義
也許,這是許多如我年齡組別的女性的心態。香港女性的結婚平均年齡由原25歲延長至28歲,許多女孩子將30歲定為結婚大限,昐望在30歲前成為人妻。另一方面,有些女孩子則早抱獨身主義,期望自己在事業上突破,而對追求感情採取放棄態度。
我從不斷言自己將獨身終老。有一個已達中年的女性朋友,突然跟我說已經結了婚。我除恭喜她外,更帶點好奇地問她為何從不聽見你談戀愛,為何突然會結了婚。她淡淡地說:原以為自己會是嫁不出,連姑婆本都已經預備好,連老父母都亦已有心理準備不會有一個女婿。可是,在一個遇然的機會,碰上了他!只是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便決定結婚。第一次帶他回家見父母亦是公佈我們結婚的日子。兄弟姐妹們都覺得很奇怪,更推測我們是否奉子成婚。答案當然是不。我們只是覺得已過追逐感情的年齡,只期望身邊人能扶持終老。
我對感情事仍心存昐望,但絕不強求。也許如朋友所言,你的伴侶必定是一個有學識的人,否則都很難與你這個滿腦子鬼主意的女孩子溝通。
期待他的出現的一天。
Sunday, January 21, 2007
道德規範與言論自由
今天早上於報章頭版閱讀了以下的一段專題報導,港台被廣管局指控於節目內有宣揚同性戀行為,屬於不可接受的行為。港台傳媒人大感失望,更害怕將來節目內容將受到更大的阻礙。
我剛剛有收看這個專題的節目,還記得播放時正是晚飯時間,爸媽亦一起收看有關專題。媽媽是傳統的中國女性,看見一對同性戀者說爭取於香港正式註冊為夫婦,大叫「有無搞錯,女人同女人點可以結婚」,並要求轉台。爸爸一直思想比較開放,他說「其實只要她們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兩個人結婚是否同性問題不大;反而,我最不喜歡是一些同性戀的人,藉口說識朋友,四處濫交,更加不要得啦。」我只是笑笑,沒有發表什麼理論。
道德規範與言論自由往往是從事傳媒人最難界定的一環。當傳媒人用言論自由及讀者知情權為選擇新聞素材的基準時,道德規範往往處於不利位置。偷拍、誇張等情況往往時令報紙雜誌高銷量的保証。同時,傳媒人經常被道德維護者指責的對象,因為他們往往是最勇於表達意見的一群。若言論涉及道德層面,觸動了道德維護者的神經,傳媒人往往成為眾矢之的對象。同性戀專輯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不是同性戀者,我亦不是爭取性權利的人士。我只是期望社會可以包容不同人士的聲音。在爭取自由及公民社會的時候,包容不同人士的見解及理念是重要的。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必須擁有一份有容乃大的熱忱。
我現正努力學習當中!
--------------------------------------------------------------------
《同志.戀人》(明報 2007年1月21日)
製作人憤怒 憂討論空間收窄
「難道訪問南亞裔人士,他們用手吃咖喱,卻要找些吃唐餐的華人回應嗎?」一名港台節目部製作員對廣管局指節目「報道內容不公」感到氣憤,指公營廣播機構有責任讓公眾了解弱勢社群,卻換來「被勸喻」結果。「好失望!製作前已考慮到議題敏感,已三思處理。」《同志.戀人》監製梁慶華對裁決失望之餘,亦擔心社會討論空間日益收縮。「我們有邀請同性戀者的親友出鏡,但他們不接受。」梁說,節目透過受訪者口中表達他們遇到的反對聲音,拍攝時「無親密鏡頭,只是兩個女仔拖手,也沒大特寫」,希望以理性方式探討。性權會擔心傳媒日後不客觀不過,有看過節目的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認為,節目內容偏袒同性戀者,強調同性配偶間的感情,而當時社會正就性傾向歧視立法有很大爭議,並非所有觀眾對此都有全面認識,故看過節目後,可能會令人以為社會已接受同性婚姻。蔡強調「不是不可探討同性戀」,廣管局的勸喻亦非旨在禁止討論,只希望傳媒認真反省。有投訴此節目的市民陸小姐說,節目播放時值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討論,只有一方面的聲音,並不公允。另一有觀看此節目的尤小姐則對裁定感到反感,指節目前的字幕已對同性戀者有「標籤性」,反令她不安。性權會主席邵國華稱,節目只是一班同性戀者談論結婚,沒鼓吹成分,亦有提及正反聲音。他認為裁決對港台及同性戀者都不公,擔心傳媒未來遇到相類題材時,會不客觀。
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咖啡更勝止痛藥
終於明白,為何許多工作繁忙的人都愛喝咖啡。因為它可以代替止痛藥,驅走生理及心理的痛楚。
-----------------------------------------------------------------------
咖啡鎮痛效果勝止痛藥 (星島) 01月 18日 星期四
最新研究發現,晨早喝咖啡或可減輕運動後帶來的肌肉痛楚。一項研究顯示,喝兩杯咖啡,可以把運動後發生的肌肉痛楚程度減輕一半,而紓緩痛楚的效果更勝一般止痛藥。雅典的喬治亞大學研究人員對九名大學女生進行測試。她們並不經常喝咖啡亦不會定期進行劇烈運動。研究人員讓她們連續三天接受模擬大腿運動,利用電擊刺激她們的大腿,令到大腿產生張力,而這種張力足以令她們在運動後一至兩天後產生肌肉痛楚。研究人員在她們接受模擬運動後的翌日及第三天,都讓她們在再次運動前一小時服食咖啡因丸或安慰劑。而她們及研究人員在她們每次服藥時,都不知道是服用咖啡因丸或安慰劑。服食的咖啡丸相當於兩杯咖啡的份量。結果發現,服用咖啡因丸後,她們都感到運動後帶來的肌肉痛楚減輕近一半。研究人員指出,對於經常喝咖啡或定期做運動者來說,咖啡因止痛的效果不大,只對於並非經常飲咖啡或並非經常做運動者的人士才奏效。
Wednesday, January 17, 2007
新世界秩序
幸好,我是少數可以拒絕與「周公」下棋的人士!看看老師的見解,想想我們自處的環境,我突然明白為何大家都說「大學生一代不如一代」。因為香港處於一個以找快錢為目的的社會,年青人不會意識到什麼是全球化,什麼是新世界秩序。不過,作為一個傳播人,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君不見國際公關公司人員,同樣是外交專才。縱然是十分艱難的學科,我都必須要理解的。
突然,當頭棒喝,原來以前自己是如此膚淺!
Monday, January 15, 2007
集體會憶二:街頭小販
記;街頭小販。小販可以說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大部分的香港人,無論青少年還是長者,都一定曾光顧街頭小販。無論是買十元八塊街頭小吃,還是買數十元一個的手袋(可能會是翻版,小心辨認啦!),都必定曾經嘗試過。還記得小時候,每當中午的時間,務必在學校附近的小路,用不多於五元購買我最喜歡的街頭小吃-長長酸酸的糖果條。五元可以購買約三條長長的紅色的糖果條,足以滿足我從小喜愛吃糖的慾望。年紀大點,零用錢多點,會花時間往旺角女人街逛逛,為自己添置小精品。
工作以後,已沒有時間及精力花於閒逛上。如有需要購買服飾,首選往往是各地區的商場,花最短時間購買物品。
聽說政府已沒有再發出小販牌照。如現有的持牌人離世後,其子女都不能繼承。我相信,小販將會又成為我們其中一項的集體回憶。
Friday, January 12, 2007
集體會憶一:皇后碼頭

中環天星碼頭被拆卸了,大家開始察覺到集體會憶的重要。 大部分於70年代以後出生的香港人(當然包括我自己),普遍來說都不知道什麼是集體回憶。試想想在經濟起飛的年代,父母為生計努力工作,子女早已貫輸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觀念。上大學從不是為學習知識,只是為求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爬升更高的社會階層。也許,這是中國人傳統觀念,自古功名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之用。
中環天星碼頭的拆卸對我來感覺不大。也許,我是一個九龍人,小時候乘車往港島區已經是一件大事。反之,皇后碼頭對我來說的回憶更深。還記得就讀中一時的地理科的作業,同學們需要尋找一些香港環境的資料。這是我第一次與同學自行前往港島區,相約地點就是皇后碼頭。我們不選於大會堂圖書館門口是因為覺得在皇后碼頭見面看以較「有型」及浪漫,也許這是一般少女的昐望。每次經過中環,都會往皇后碼頭走走,看看正在釣魚的長者,吹吹海風,消磨數分鐘。
皇后碼頭其實只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公眾碼頭,普遍是用作乘坐街渡往離島之用。不過,由於它位於中環,鄰近大會堂及天星碼頭,而成為許多香港人約會的地點。聽說皇后碼頭都需要拆掉以配合中環繞道工程,我們再不可以相約在皇后碼頭了。
不知道,將來問問生於二十一世紀的新生代,他們的回憶將會是什麼?
Monday, January 08, 2007
愛得太遲
新一年開始收到親人及朋友身體不適的消息,昐望大家都可以平安渡過。
Friday, January 05, 2007
同性戀朋友
最後一次與她聯絡是約於5年前,當時剛剛開始公共行政的碩士課程。她失戀了。她的伴侶給父母阻止予她繼續交往;報警、搬屋、甚至強迫她的伴侶前往相親(當然對象是男人)等方法,希望改變她的伴侶的性取向。雖然她們曾經多翻努力,她更大膽地向她的伴侶父母保証一定用一世時間愛及保護對方,仍然不能令其父母接受。後來,她的伴侶更被安排送到外國(好似是英國)。還記得有一次,曾經接到她自殺前的留言,我立刻回電,幸好她的媽媽發現並將她送院。最後一次的通電話是她說剛從屯門醫院完成治療,回家休息。她說想重新做人,不過她從不後悔自己曾深愛一個女人。然後,她好像消失於人世間,電話號碼改掉了,電郵改掉了,已經無法再聯絡上。
希望她仍然安好!
Tuesday, January 02, 2007
新一年新開始
2007年將是香港重要的一年。回歸十年,究竟是轉好還是轉壞?我不是政治評論家,我不敢妄下評論。回想十年前,我仍是一個大學生,對回歸後的香港充滿昐望。十年後,我已是社會大學的一員,似乎對回歸十年的感覺是...一片混亂。身邊原滿有理想的朋友,現今不是為事業更上一層樓而忙碌,就是為自己的家庭而努力工作。我自己...慶幸自己仍有一份毅力,繼續在讀書路上努力。
新一年開始,只希望一切順利,開心地過每天。